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,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,可以增加淡水总量,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,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稳定供水。
海水淡化:反渗透为主流
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科研机构在进行着海水淡化的研究,有数百种不同结构和不同容量的海水淡化设施在工作,在实践中被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:第一类是蒸馏法,包括多级闪蒸法(MSF)、压气蒸馏法(VC)、多效蒸馏法(MED)等;第二类是膜法,包括反渗透法(RO)、电渗析法(ED)等;第三类是其他方法,如冷冻结冰法、溶剂萃取法、露点蒸发淡化技术等。
全球海水淡化技术中反渗透占总产能的65%,多级闪蒸占21%,电去离子占7%,电渗析占3%,纳滤占2%,其他占2%。
图表1:全球不同海水淡化方法产能结构(单位:%)
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将继续提高
就目前的形势看,拓展水资源供给模式既是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,也是未来的必然要求。由于生态和环境约束持续趋紧,沿海部分地区存在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性缺水严重等问题,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,急需寻找新的水资源增量。
石化、电力、有色、造纸、纺织、钢铁、煤炭等八大行业是水资源消耗大户。2016年,我国工业用水量达到了1308.0亿立方米,占我国用水总量的比重为21.6%。估算2017年我国工业用水量为1300.5亿立方米,未来数年工业用水量下降幅度较小。
图表2:2010-2017年中国工业用水量(单位:亿立方米)
我国水处理产业发展已经进入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换动能的关键时期,供需多元化格局越来越清晰,结构低碳化趋势越来越明显,产业链系统化特征越来越突出,水处理产业由此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。
随着以清洁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“节流开源”蓬勃兴起,海水淡化将成为今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。受政策环境改善、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,我国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快速扩大,我国海水淡化设备投资规模也不断增长。
前瞻产业研究院《2018-2023年中国海水淡化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》数据显示,2016年中国海水淡化设备市场投资规模123.5亿元,2017年上半年海水淡化设备市场投资规模67.0亿元。